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7日 6.0°C-6.0°C
澳元 : 人民币=4.83
中央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感染全球20亿人的猫源性寄生虫弓形虫诱发斑鬣狗幼崽的致命性大胆行为

2021-06-28 来源: cnBeta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感染全球20亿人的猫源性寄生虫弓形虫诱发斑鬣狗幼崽的致命性大胆行为 - 1

上周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这一发现加强了以前的研究,这些研究发现这种寄生虫可以促使其宿主发生深刻的行为变化,并有可能使全世界估计有20亿人被其感染。虽然在实验室环境中对人类和野生啮齿类动物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但这是首次研究该寄生虫在与野猫互动时如何影响野生宿主行为的研究之一。

这项研究使用了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持续实地研究的丰富数据集。它显示,感染了弓形虫的斑鬣狗幼崽(不是亚成体或成体),在狮子面前表现得更加大胆,而且感染的幼崽被狮子杀死的风险更大。

"这个项目是对一种长寿哺乳动物进行的少数长期连续研究之一,"该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博士后Zach Laubach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生命早期的感染会导致更大胆的行为,对年轻的鬣狗来说代价特别大"。

弓形虫的多种菌株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通过被污染的土壤、饮水或食用其他受感染动物的肉而感染温血动物--包括饲养家猫的人类。它也可以从母亲那里传给婴儿。

研究人员发现,在他们研究的斑鬣狗种群中,感染很普遍,但在年长的动物中更常见,这意味着它们最有可能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肉或水而受到感染。

感染全球20亿人的猫源性寄生虫弓形虫诱发斑鬣狗幼崽的致命性大胆行为 - 2

对于受感染的幼崽--一岁以下的鬣狗--他们发现受感染的动物比未受感染的幼崽更大胆,从更近的距离接近狮子,而且幼崽的感染也对应着被狮子杀死的更高概率。在这项研究中,狮子是所有受感染的斑鬣狗幼崽死亡的原因,但只有17%的未受感染的幼崽在一岁前因狮子攻击而死亡。

Laubach说,这是斑鬣狗生命周期中的一个脆弱时期,尽管它们是熟练的猎手,但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发育,并依靠母亲的支持和保护。

"斑鬣狗母亲对它们的后代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它们在一岁前一直在哺乳,直到两岁或更大的时候才达到独立," Laubach说。"但是在它们一岁之后,我们发现无论感染状况如何,它们在接近狮子方面没有任何区别。"

一些科学家推测,这种寄生虫操纵其宿主的行为(无论这个宿主是鬣狗还是人类),以便回到猫的身边,在那里进行性繁殖。但是这项研究的数据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将支持这种寄生虫的适应性机制的理论与其他合理的替代理论分开。然而,它确实表明弓形虫对斑鬣狗的健康有直接和不利的影响。

衡量信心的代价

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是肯尼亚西南部的一个生物热点,位于维多利亚湖和繁华的内罗毕市之间。30多年来,在共同作者Kay Holekamp的领导下,研究人员一直在收集关于斑鬣狗的健康和行为的数据,这是世界上研究各种大型食肉哺乳动物的最佳地点之一。

Laubach说:"这确实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系统,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中研究大型食肉动物,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可以看到同样数量和种类的大型哺乳动物食肉动物,它是相当壮观的。"

Laubach指出,人们对斑鬣狗有许多误解。它们是相当社会化的,并生活在大群体中,有些有超过120个个体。它们的体型和力量也很强大,成年后可达170磅(是一只大狗的两倍),它们有动物界最强壮的下颚之一。”

Laubach说:“它们可以吃骨头,它们的牙齿可以咬断长颈鹿的股骨。”

然而,斑鬣狗和狮子为了争夺领地和食物而相互竞争,而这些与狮子的互动是斑鬣狗受伤和死亡的主要自然原因。

因为以前的研究表明,弓形虫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影响动物的行为,研究人员想知道的是。弓形虫是如何影响野生斑鬣狗在狮子周围的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Laubach和共同第一作者Eben Gering分析了由众多研究助理和研究生收集的存档数据。他们收集了血液样本,并记录了斑鬣狗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与狮子互动的情况。斑鬣狗项目的研究人员Benson (Malit) Pioon和Holekamp在他们的车内给166只斑鬣狗注射了镇静剂,以便抽取并测试它们血液中的寄生虫。他们发现有108只,即65%,以前曾接触过。

多年来,研究人员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花很多时间在野外,记录斑鬣狗的行为,这些斑鬣狗可以通过其外套上独特的斑点图案来识别。数据显示,寄生虫T. gondii的感染与斑鬣狗幼崽的胆量和更大的狮子死亡风险有关,但与年长的动物无关。在年长的动物中缺乏影响可能是因为它们已经有时间学习,而幼崽只有不到一年的经验来与寄生虫的影响竞争。

“这项工作的一个限制是,它是一项观察性研究。但限制是有趣的,因为它指出了人们下一步可能做的事情,”Laubach说。“我们想回去,通过比较个人在感染前和感染后的行为差异,来区分个人的行为如何变化。”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