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3.1°C-3.1°C
澳元 : 人民币=4.83
中央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河南一高中男生花60万雇凶杀生父:到底是教育缺陷还是人性本恶?

2021-11-03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当今社会,家长们越来越宠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自己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就想将所有的好东西都给自己的孩子。因此只要孩子有任何要求,他们都会尽量满足,但这样的行为就会导致孩子变得无法无天。初入社会之后一旦有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那他们就会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

其实家长宠爱孩子我们也可以理解,但我们应该适度,不能孩子有什么要求都满足,而且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有这样一件事就是过度宠爱孩子的下场,河南一高中男生花了60万雇凶来杀自己的父亲。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又带来了什么后果呢?

河南一高中男生花60万雇凶杀生父:到底是教育缺陷还是人性本恶? - 1

2021年8月26日的上午吴谢宇弑母案也终于迎来了公开判刑,吴谢宇数罪并罚,罪死刑就是他的下场。这一案件是发生在5年前,这件事情发生时所有人都不可思议,为什么一个年轻的孩子要对自己的母亲如此痛下杀手?然而这样的事情却不只有这一例,在2013年的5月12日,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案件发生了。

河南的一位高中男生高炜晟花了60万巨款雇凶手来杀害自己的亲生父亲和姐姐,而当问其理由仅仅是因为父亲和姐姐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这些案件与吴谢宇的案件相比更让人难以理解,由于之前已经有吴谢宇的案件出现,这起案件也引起了剧烈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主要是围绕当代青年人为什么做出如此泯灭人性的事情,这究竟是因为人性本恶,还是因为后天教育的不足与缺陷?在中国几乎所有人都会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这就反映了中国数千年以来对人性的认知都是人性本善,然而也有许多大儒认为人性本恶,但这种观点并不是主流观点。

河南一高中男生花60万雇凶杀生父:到底是教育缺陷还是人性本恶? - 2

然而与之相反,西方秉承的观点是人生而有原罪,也就是说人在一生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积德行善,赎清自己的罪孽,这种观点与中国恰恰相反。一个国家统治人民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思想统治,因此东西方对人性的观点就会截然不同。我们都清楚对于人性的判断一直都没有定论。

因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像本案件中的高炜晟,他从小就受家长的优待,生活条件也很好,因此家长难免会对他进行望子成龙的期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对高炜晟的要求自然很高,但高炜晟仅仅因为父母管得太严就痛下杀手,这只能说明问题出现在家庭环境之中,而与本性无关。 高炜晟的家庭条件很好,他的父亲是当地的法院审判委员会的委员。

但他的父亲高天峰出身贫寒,他通过自己一生的努力才摸爬滚打到了今天这个位置,他不想让自己的子女经历自己的磨难。

河南一高中男生花60万雇凶杀生父:到底是教育缺陷还是人性本恶? - 3

因此就对自己的儿子高炜晟和女儿高玮艺有着很高的要求,希望他们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 也许是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高天峰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对高炜晟的教育之中。然而这一切的努力,却没有换来儿子的成功,反而使自己丢失了性命。

我们现在来分析这个案件,正是因为高天峰的这种过于期待和宠溺的心理,才导致高炜晟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高炜晟在生活方面十分养尊处优,家长对他的任何要求几乎都能够满足,而另一方面又肩负着父母的期盼,在学习方面父母对他有过高的要求,这样他有些喘不过气。

在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之下,年轻的他产生了一些复杂情绪。 其实对于家长而言,如何教育子女,让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十分困难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够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经验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因为对他们来说时代已经与家长所处的时代不相同了,我们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用适合当今时代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河南一高中男生花60万雇凶杀生父:到底是教育缺陷还是人性本恶? - 4

我们也不能仅仅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不适合学习我们也可以因材施教,学一门手艺靠一技之长来生存,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考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另一方面父母有时会忽视孩子的兴趣能力,只想让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觉得别的孩子有什么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是如此,然而这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大,只有找到适合孩子正确的那条道路坚持地走下去,子女才有可能成才。而随大流最后只会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成为最普通的那一个。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理智,不要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判断。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