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3日 14.8°C-14.8°C
澳元 : 人民币=4.77
中央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双剑之下,新东方“气数已尽”,而俞洪敏的人生却“反败为胜”

2021-11-14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双减政策落地后,教育培训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换血。曾经教培行业的龙头新东方股价跌超90%,只剩下32亿美元,蒸发了将近2000亿元人民币。

据晚点报道,9月17日新东方举行的高管会议,俞敏洪宣布,秋季课程结束后将停止小学和初中学科业务的线下招生,各个城市接下来也将逐步关闭教学点。

显然在国家大政策之下,新东方的“气数已尽”。

双剑之下,新东方“气数已尽”,而俞洪敏的人生却“反败为胜” - 1

在此危急存亡之时,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却泰然自若,他的沉着冷静大气为他赢得了众多好评,人生走向不但没有受影响,反而呈现出“反败为胜”的迹象。

俞敏洪在双减实施后的公开露面中谈到,很多人这段时间都给他发消息问他好不好,他回复说当然很好了。

虽然新东方或许会失败,但这并不影响他人生的大方向。他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始终清晰,在他人生剩下的岁月里,他将致力于三件事:

他希望将自己过去探索的经验,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教授给年轻人。

双剑之下,新东方“气数已尽”,而俞洪敏的人生却“反败为胜” - 2

希望通过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历史的视频性讲述,给年轻人接受祖国的文化,目前已经在各地进行有计划的文化考察。

他依旧会致力于教育行业,只是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略有不同。在不菲身价都可能会灰飞烟免的时刻,俞敏洪并没有慌乱,他依旧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份沉着冷静、淡然让每一双预备同情他的人,都将感情转换成了敬佩。

危机也是机,若看问题的维度足够宽广,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反而能成就自己的好名声。

双剑之下,新东方“气数已尽”,而俞洪敏的人生却“反败为胜” - 3

俞敏洪在鼓励各地分校校长积极尝试素质教育等新方向时,说:“大不了尝试所有业务都失败了,新东方账上没钱了,我们喝顿大酒就散伙。”瞬间,就有一种金庸笔下快意恩仇的潇洒英雄感。

俞敏洪面对危机的态度、行为,力挽狂澜的他惹网友怒赞,让人们不自觉地给他披上了英雄的外衣,而人类向来对英雄有难以名状的盲目崇拜。

一个人只要表现得像个英雄,他就会获得来自众人的欣赏、赞许,这是人类慕强本能驱使下的自然行为。

而俞敏洪的行为举止,和各种文化里的英雄不谋而合。

双剑之下,新东方“气数已尽”,而俞洪敏的人生却“反败为胜” - 4

他面对困境的沉着,对时代环境的清晰认识,为了教育事业终身奋斗的目标,都让他看起来像极了一个拯救人类的英雄,他清楚地看到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所以他没有丝毫慌乱。

这正是这个急剧变动的时代下,人人都有焦虑的状态。因为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每个人都难逃被焦虑、淘汰、未知恐惧裹挟的命运,人们急切需要一个英雄来“代替”他们走出困境。

当人们对目前自己所处的困境无能为力的时候,就会渴望人群中能有一个英雄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双剑之下,新东方“气数已尽”,而俞洪敏的人生却“反败为胜” - 5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崇拜英雄其实是为了“自我救赎(Self redemption)”,因为人们渴望摆脱坎坷的命运,但同时又不想承受过多的困苦,那么此时一个会为了更多人利益奋斗,不惜牺牲自己个人利益的伟大存在者,就会成为众人推崇的对象。

而俞敏洪源于机遇成为了这样一个角色,阴谋论者可能会认为这是俞敏洪的自保之策。

但其实不管是刻意营造也好,机缘巧合也罢,我们需要这样地存在,哪怕不能真正地解决每个人切身的问题。

至少可以给在黑暗里挣扎的人一点光明、一点生命动力,支撑他们往前走,只有一直走,才能看到灯火通明。

双剑之下,新东方“气数已尽”,而俞洪敏的人生却“反败为胜” - 6

说来有意思,另有观点认为,对俞敏洪的推崇并非人们基于对美德的推崇。

人们之所以会推崇某一种特质,是因为那至少是自己向往的特质,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渴望成为那一方面的英雄,归根是人对自己的推崇。

人是一种自恋的物种,我们曾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个体的一切思想行为最终都会指向个体,这无可厚非。

如果崇拜一个英雄我们在无意识中会被他的积极力量感染,从而唤起更多的生命欲望,整个结果导向都是积极的,那有何不可呢?

我们希望这个时代多几个俞敏洪,类似的人越多我们的生命的养料越丰富,未来就越光明。

双剑之下,新东方“气数已尽”,而俞洪敏的人生却“反败为胜” - 7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幻,人活着总会遇到各种麻烦,但最重要的是永远心怀希望,希望是一粒种子,只有播下种子,才有丰收果实的可能。

- The End -

作者|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