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6日 4.8°C-4.8°C
澳元 : 人民币=4.84
中央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海战中的“多面手”,机动灵活的轻型航母,为何没能发展壮大?

2021-11-18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近年来,随着“鹞”式和F-35B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在世界上的蔓延,各种各样的“轻型航母”开始受到各国海军的追捧,从表面上来看,这类“轻型航母”不仅可以搭载“鹞”式或F-35B,作为轻型航母使用,还可以作为两栖攻击舰,搭载两栖坦克、登陆艇和相应部队,执行登陆作战任务,同时又往往是海军指挥舰及近海救灾的利器,简直堪称是万金油的存在。因此也衍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这种“多功能战舰”性能如此优秀,为何中国、美国、印度和英国等国家,还坚持投入大量资源建造专用的航空母舰呢?

海战中的“多面手”,机动灵活的轻型航母,为何没能发展壮大? - 1

▲F-35B开启了新的时代

这种“多功能战舰”,最早兴起于英国“鹞”式战机在马岛海战中一战成名之后,包括泰国都深受影响,购买了一艘排水量1万余吨的“差克里·纳吕贝特”号,理论上既能起降“鹞”式战机成为轻型航母,也能搭载直升机变成两栖攻击舰。而在美国F-35B诞生后,第一次将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的性能,提高到正常战斗机的水准,使得这种“多功能战舰”愈发活跃。特别是西班牙,推出了被其称为“战略投送舰”的型号,除了自产自用之外,还成功向澳大利亚出口了两艘“堪培拉”级,合同价值超过20亿澳元,按当时汇率折合约15亿美元,算是大赚了一笔。然而,随着各国对这类“多功能战舰”的使用逐渐深入,发现其真实状态远没有描述的那样美好,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美国海军的“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

海战中的“多面手”,机动灵活的轻型航母,为何没能发展壮大? - 2

▲“鹞”式和F-35B

在“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设计时期,美国海军还处于“罕有对手”的状态,“由海向陆”仍然是美国海军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因此,“美利坚”级这种以上一代“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八号舰“马金岛”号,大幅度改进而来的型号。不仅缩小了舰体下方的车辆装载空间,还彻底取消了供两栖车辆和登陆艇进出的坞舱,甚至连医疗救护空间也大为缩减,从而大幅扩充了舰上的机库空间,在理论上具备搭载超过20架F-35B的能力。许多美国媒体也将“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称为“闪电航母”(F-35B代号“闪电”)。

海战中的“多面手”,机动灵活的轻型航母,为何没能发展壮大? - 3

▲“美利坚”号与F-35B

由于“美利坚”级的满载排水量高达45000吨,不仅高于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的航母,甚至高于法国“夏尔·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一度引起了舆论的极大反响,认为是美国进一步扩充其航空母舰规模。然而,“美利坚”级这种加强航空能力的改造,仅仅在前两艘试用之后就被取消。从第三艘开始,重新恢复了坞舱及装甲车辆的搭载空间,曾经引起大量关注的“闪电航母”又变得暗淡无光。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恰恰是两栖攻击舰与航母两种定位产生的纠葛。

海战中的“多面手”,机动灵活的轻型航母,为何没能发展壮大? - 4

▲“夏尔·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吨位有些尴尬

作为一艘两栖攻击舰,必然要搭载大量的装甲车辆、登陆部队和登陆艇,这就使得内部必须有相当庞大的空间,导致两栖攻击舰往往看起来比较敦厚,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我国075型两栖攻击舰。而这种基础设计为军舰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航行阻力较大,最大航速往往只能达到约22节。相比之下,轻型航母在运作固定翼舰载机时,对航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是因为,“鹞”式和F-35B这类号称可以垂直起降的战斗机,由于垂直起降时搭载的燃油、弹药极少,目前没有实战价值。因此,往往是通过短距滑跃的方式起飞,而在这种情况下,甲板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海战中的“多面手”,机动灵活的轻型航母,为何没能发展壮大? - 5

▲你看四四方方的“海南”舰多整齐

按照美国海军的研究结果,在20节速度航母上起飞的F-35B,与在30节速度航母上起飞的F-35B,载荷相差超过一吨(其他条件相同)。而早年“鹞”式垂直降落时,为了保证安全,除了撒掉剩余的燃料之外,携带的弹药往往也需要抛掉。但对于F-35B搭载的精确制导弹药而言,这种做法的成本就太高了。因此,英国在其“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上,开发了F-35B短距滑跃降落的模式,使得F-35B具备携带一到两吨弹药降落的能力,这时同样需要甲板风以降低降落难度。因此,各型航母的外形往往看起来上宽下窄,上方宽是为了增大航空甲板面积,下方窄当然是为了降低水面航行时的阻力,恰恰与两栖攻击舰的需求截然相反。

海战中的“多面手”,机动灵活的轻型航母,为何没能发展壮大? - 6

▲短距起飞才是F-35B的常态

此外,两种模式的训练也是一个大难题。作为轻型航母时,舰载航空兵往往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训练,以保证熟练操作的能力,美国海军甚至规定,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离舰两周后,就必须经过恢复性训练才能重新登上航母值班,毕竟固定翼舰载机起降,在全球都是高难度、高危动作。而同时,两栖攻击舰的登陆训练,由于涉及多兵种配合,同样也需要长久操练才得以保证有效战斗力。偏偏大型舰艇需要的维护时间很长,每年使用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两种甚至更多的作战训练,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海战中的“多面手”,机动灵活的轻型航母,为何没能发展壮大? - 7

▲两栖登陆可不是那么简单

而对于美国海军而言,前两艘“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取消坞舱的直接结果,就是其大型两栖登陆装备,无法再通过坞舱运输,导致其大型装备往往需要重型直升机运输,实战价值偏低。因此,在认识到“两面取巧”纯属自讨苦吃之后,美国海军纠正了使用理念,将后续的“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恢复两栖攻击舰的原始定义。如今虽然也搭载少量的F-35B(一般是6架),但主要是作为先进的近距支援火力来使用。

海战中的“多面手”,机动灵活的轻型航母,为何没能发展壮大? - 8

▲均衡搭载成为主流

当然,在这些比较尴尬的尝试中,也有一个国家表现较为突出,那就是日本。其建造的“日向”和“伊势”两艘直升机航母,早期同样是搭载直升机,目前正在改造成搭载F-35B的轻型航母。但由于本来用的就是反潜名义,因此其航速非常罕见的超过31节,完全具备改造成轻型航母的潜力,这也是日本这两艘轻型航母,与其他国家发展脉络截然不同的重要特征。

海战中的“多面手”,机动灵活的轻型航母,为何没能发展壮大? - 9

▲日本的野心并不小

事实上,其他国家大多数确实是追求这种既是两栖攻击舰,又是轻型航母的定位。但日本恐怕走的是,以两艘轻型航母为基础,进一步发展海上航母力量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两艘轻型航母作为早期掩人耳目,以及搭建航母发展的人员和技术框架,确实有非常有意义。而这对于日本周边的国家而言,恐怕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