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9日 10.3°C-10.3°C
澳元 : 人民币=4.86
中央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适龄单身女性突破1亿,被捧杀的她们早已没有了“后路”?

2022-04-08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文化氛围下,个体长大成人之后都要面临着结婚生子的现状,纵使是思想开明的地方,其父母对于孩子组建自己的小家庭一事是同样也是乐见其成的。

家庭是社会关系网的基础,无数个家庭聚在一起便能形成一张庞大的社交网络。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增大,许多适龄男女到了适婚年纪却依旧没有成婚,也许是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又或是志不在此,想要多享受一些个人的空间,但不管怎么说,如果年轻人群体中出现了大面积的不成婚现象,那么男女比例将失调,出生率大幅下降,人口也会逐渐老龄化。

中国适龄单身女性突破1亿,被捧杀的她们早已没有了“后路”? - 1

日本就曾经兴起过一阵女权运动,而这场活动也让该国的男女关系一度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女性讨厌日本年轻男性的颓废与不上进,而男性也非常排斥组建婚姻和家庭,宁愿当一个宅男独居一辈子。正因如此,日本现在人口老龄化的状况非常严重,男女比例也极为失调。

有人说男性的犯罪率之所以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婚姻和性的滋润,而部分女性由于缺少技能和知识,也不得不从事风俗行业。

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商榷,只不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出生率不断降低确实会带来很大的危机感。中国适龄单身女性突破1亿,被捧杀的她们早已没有“后路”?

中国适龄单身女性突破1亿,被捧杀的她们早已没有了“后路”? - 2

我国的单身女性问题

中国同样也有大量的剩男剩女,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他们不愿意在20多岁的年纪内结婚生子。

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可知,自2013年开始,中国的适婚年轻人的结婚率就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不仅如此,就在当年,中国的结婚率仅仅达到了9.9%,到了2018年甚至跌至7.2%。

中国的人口基数大,男女比例失衡的状况看上去也比日本更加严重,其实无论是大龄剩男还是大龄剩女,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早就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了,只不过有一个问题大家想必很好奇,那就是为什么会诞生出男女失衡的现象,大家不愿意结婚的本质原因又会是哪些?

中国适龄单身女性突破1亿,被捧杀的她们早已没有了“后路”? - 3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西方追求自由的风气以及女权主义思想流传至中国以后,许多女性都已觉醒。

再加上教育的普及和自我意识的提升,许多中国女性都受到了启发,愈发的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有的女性专注于学术,努力在科研之路上发光发热,也有的女性深耕于职场,在自己的领域中开创出辉煌。

然而回首过去,许多女性的内心想法依旧很传统,她们由于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只能寄希望于结婚,可是婚姻并不是避风港,很大一部分女性为了家庭付出了所有,到最后却落得所有人的埋怨。

现如今女性已对自己受到的种种不公待遇有所觉察,甚至奋起反抗,只不过认清自己的现状固然是好事,可还有一部分女性正在被捧杀。

中国适龄单身女性突破1亿,被捧杀的她们早已没有了“后路”? - 4

分不清幻想与现实

或许是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女孩在少女时期常常幻想着自己能遇到一个白马王子,进而被对方捧在手心里。于是现实与理想的碰撞,让让她们一直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看不清婚姻的真相,不符合幻想的现实通通排斥,因此不婚不育的选择在童年时期就已注定。

正如国际妇女节来临之时不把女性称为妇女,反而称其为女神,这个称呼就是一种变相的捧杀。妇女是所有14岁以上女性的统称,这个词不丢人,也不是黄脸婆的代表,相反,女神这个词才是女性的枷锁。女性不必成为女神,大家都可以成为自己。

沉浸在宠爱之中的女性往往坚定的认为自己能够活得像公主一样,以至于在结婚这件事上,她们也希望未来的另一半可以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她们。

中国适龄单身女性突破1亿,被捧杀的她们早已没有了“后路”? - 5

适度的宠爱可以让人增强自信,而过度的宠爱却会断了人们的后路。

女性同男性一样,都要学会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现如今中国适龄单身女性已突破1亿,在这其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早已被捧杀,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定还有另一部分女性正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不管是结婚还是不结婚,女性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努力充电,在职场上奋斗打拼,或是组建美满的家庭,和爱人孩子一同成长。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