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20日 10.3°C-10.3°C
澳元 : 人民币=4.84
中央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2022-04-29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在我国明清时期,流经今天河南北部、河北东部的卫河、卫运河、南运河水系,是漕粮运输的主要通道,有着“卫漕”之称。按照当时的记载,卫河发源于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汉朝时名字为白沟,曹操曾用它沟通洛阳和邺城的运输,隋炀帝在此基础上开凿为永济渠,在宋元时名字为御河,明代以后称卫河。

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 1

明朝时流经河南北部、京师南部的卫河

卫河是京杭大运河在黄河以北的重要水源,也是河南省漕粮进京的唯一通道。就是如此重要的一条河流,却时常因为缺水而令皇帝大臣们坐卧不安。

据《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的记载,在宋代卫河水源仍然十分丰富,漕运畅通“今卫河上源,止是百门泉水,其势壮猛,至卫州以下,可胜三四百斛之舟,四时行运,未尝阻滞”。但是自从元朝到明清时期,由于“小冰河期”的影响,华北地区降水量大幅度减少,卫河的水源已严重不足,以至于影响到漕运。漕运与灌溉争水问题极为突出,朝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漕运用水的需要。

首先用严刑。规定“如有豪横阻绝泉源引灌私田,照依山东阻绝泉源事例问罪”,山东阻绝泉源事例即始于明朝成化十年的令:“凡阻绝泰山等处泉源者,为首之人发充军,军人发边卫”。

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 2

设于武陟县城内的河北兵备道道署

其次设专门管理水利官员。在武陟县设置河北兵备道一职,统辖彰德、卫辉、怀庆三府,除稽查吏治之外,还“照管河道之例加以兵备职衔,将河北一带堤工埽坝、厅汛各员河兵、堡夫一应钱粮令就近督率,修防小丹河等水利,并令巡查。此外,再有小泉可济漕运者,俱令斟酌疏通汇流入卫,以济漕运,并查民间截流盗水之弊”。大意就是管理黄河以北的水利,主要就是保证各条河流、泉眼“以济漕运”。

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 3

明朝河南部部的卫河

三是明确漕运和民田用水制度。顺治年间为每年二三月间由民间用水,四月以后就要把各水闸闸板封贮,堵塞渠口,保证漕运;到了康熙二十九年,漕运时间及灌溉用水方式则是每年三月初一至五月十五日,用竹络装石横塞河渠,使水归入卫济漕,只留一丝水流供民间灌溉,五月重新供灌溉用水。后来又规定了干旱时期的用水分配制度“官三民一”,即在大旱之年的三月初一至五月十五日“令三日放水济漕,一日塞口灌田”;乾隆年间因卫河水涩、漕运艰难,实行“官二民一”;到了嘉庆、道光之时,每年保障漕运用水的时间已增加至四个月。

直到清末海运兴起,大运河因黄河改道而北段断流,卫河漕运也随之停止,数百年的灌溉和漕运争水一事才终告结束。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我国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钢体结构铁路大桥——平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西侧,郑州黄河名胜区对岸的焦作市武陟县秦厂村黄河北岸,建起了“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渠”的渠首。

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 4

“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渠”的渠首

人民胜利渠于1951年3月开工,总干渠长52.7千米,最后在新乡市区汇入卫河。而位于人民胜利渠北侧的共产主义渠,于1958年开挖,全长156.5公里,最后在鹤壁浚县王庄镇老关嘴汇入卫河。

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 5

“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渠”最终汇入卫河

两条渠道都是从黄河引水入卫河,并且其中长度较短的人民胜利渠仅50多公里,这样长度的工程,在已经开凿、建设过成千上万里运河、长城的古代也应该算不上多大的难度吧,难道就没有人考虑过引水量充沛的黄河水入卫河,那样一来卫河还怕没水吗?

还别说,真有一个人提到过这个思路,并且还是在明朝。

明朝景泰四年(1453年),大运河因黄河决口,漕运船只在山东张秋镇受阻,为保证京城的需要,江南漕粮通过淮河、黄河运到河南卫辉、胙城附近的沙门后,从船上卸下,陆运三十里后再装到卫河中的船上,通过卫河运到京师。

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 6

由黄河到河南黄河北岸,再经旱路到卫河示意图,黄色箭头代表陆运

这时候,山东佥事江良材有感于大运河易受黄河泛滥的影响、通过卫河需要陆运又耗费人力物力巨大,向皇上建议引黄河水入卫河:

通河于卫有三便。古黄河自孟津至怀庆东北入海。今卫河自汲县至临清、天津入海,则犹古黄河道也,便一;三代前,黄河东北入海,宇宙全气所钟。河南徙,气遂迁转。今於河阴、原武、怀、孟间导河入卫,以达天津,不独徐、沛患息,而京师形胜百倍,便二;元漕舟至封丘,陆运抵淇门入卫。今导河注卫,冬春水平,漕舟至河阴,顺流达卫。夏秋水迅,仍从徐、沛达临清,以北抵京师。且修其沟洫,择良有司任之,可以备旱涝,捍戎马,益起直隶、河南富强之势,便三。

大概意思就是三个便利之处:

一是卫河的走向就像古黄河由孟津向北而入渤海的河道差不多,黄河之水从卫河走比较方便。

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 7

春秋时期的黄河入海河道走向

二是宋朝的时候,黄河是从东北入海的,当时气候适宜,但自从黄河改为入黄海后,气候就变了,如果让黄河之水入卫河,从天津入海,徐州一带的水患不仅能平息,京师的大气候也能变得适宜起来。

三是元朝的漕粮是从黄河到达封丘,再陆运至淇门镇入卫河的。如果引黄河水入卫河,在冬春水流平缓的时候,漕粮可运到黄河、卫河交汇处,顺流就可进入卫河。而在夏秋水势较大的时候,则仍然从徐州通过会通河到达临清、京师。这样一来就可以旱涝均能保证漕粮运输,并且还可以保证直隶、河南的灌溉之水,两省也随之富强起来。

从江良材的奏折来看,“导黄入卫”真的是一举数得,这个奏折还得到了礼部尚书、太子少保霍韬称赞,但是呈上之后的最终结局却是“不行”。

那么有着如此美好前景的建议为何却“不行”呢?

黄河有“易决、易徙、易淤”的特点,其水流随着季节、年度多变,难以控制,而卫河两岸是均是人烟稠密之地,有着无边的良田,并且在尽头有京师、天津等重地。如果引黄河入卫河,一旦发生大的水情,不仅富庶的河南北部、直隶腹地直接受到水灾影响,甚至还危及到了京师的安全,这种损失是要动摇国本的,只要是有点头脑的皇帝和大臣也不敢同意这个建议。另外由于“易淤”,引黄入卫后,就是不发大水,卫河河道也因为黄河携带的泥沙逐步淤积,得不偿失。

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 8

从黄河引水的两条渠道

当然,对于引黄河之水所带来的弊端,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算不上什么了,哪怕是70年前的新中国成立之时,我们也有能力、有胆量引黄河之水入卫河,这是古代皇帝和大臣们想都不敢想的吧。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content@sydneytoday.com。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