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7.0°C-7.0°C
澳元 : 人民币=4.81
中央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84.1%受访家长感到身边喜欢用电子产品哄孩子的家长多

2022-06-09 来源: cnBeta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84.1%受访家长感到身边喜欢用电子产品哄孩子的家长多 - 1

受访儿童家长中,孩子0-3周岁的占37.8%,4-6周岁的占62.2%。孩子视力完全正常的仅有45.8%,处于边缘近视的占28.7%,已经近视的占25.1%。

84.1%受访家长感到身边喜欢用电子产品哄孩子的家长多

“我女儿刚11个月,看到大人玩手机,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总想抢来玩儿。有时我老公还抱着孩子一起刷手机,想着看娃娱乐‘两不误’。我就告诉他这样是万万不可的。”北京某事业单位的职员刘婉瑜说。

刘婉瑜感到,很多家长都没意识到早早就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危害。“在公共场所,孩子坐在家长旁边玩手机的场景很常见。我一名好朋友的孩子3岁半了,每次大人谈事情,朋友就把手机拿出来给孩子看节目,看了一集又一集”。

90后凌莉生活在南昌,女儿一岁半了,她会定期带孩子检测视力。她发现,很多家庭都不注意用眼问题。为了带娃轻松些,给孩子玩平板,平时电视开着当背景音,“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她说,“3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发育非常快。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去做有益的事情,在视觉、嗅觉、触觉上提供丰富的体验”。

84.1%的受访家长感到身边喜欢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哄孩子的家长多。

刘婉瑜感到,电子产品已成为许多家长用来哄孩子的“玩具”。“我表姐家孩子经常一边吃饭一边刷手机,我提议把手机收起来,大人就说‘孩子不干,就玩手机能消停会儿’。孩子沉迷,大人也不想管”。

82.6%的受访者指出,身边不少家长持有“只有电子产品能哄住娃,不给玩不行”的观点。

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谢立科深有体会。“我们在临床上就发现,一些家长或是因为工作忙碌,或是意识薄弱,就爱把自己的手机交给小孩玩儿,因为孩子一玩起来就不哭不闹了。慢慢地,玩电子产品就会上瘾。这是导致小孩视力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41.2%受访家长感到家长引导小孩科学用眼意识普遍较弱

凌莉说,身边有好几个不到10岁就戴上厚厚眼镜的孩子,“而且越来越多。我认为跟家长意识薄弱有直接关系。”凌莉指出,有的是父母自身重视不够,有的是家中老人带孩子,不会注意太多,孩子想干什么就尽量满足。

杭州80后妈妈毕婕的孩子4岁了,每天看平板一个小时,用来学习和娱乐。目前视力在正常范围,但远视储备已不足。毕婕体会,从整体上来看,现在的家长比老一辈的家长更重视视力。但是环境不同了,身处网络时代,电子产品已成为“刚需”。她认为,培养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也是家长的重要功课之一。“既要限制使用,又要有所接触。这是许多家长在实际管教中感到矛盾、不好把握平衡的原因”。

58.8%的受访家长感到,现在的家长引导小孩科学用眼的意识普遍较强。但也有41.2%的受访家长认为意识比较弱。

谢立科感到,很多父母是重视保护小孩视力的,会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视力。但也有不重视的。“特别是早几年,不少家庭还把自家小孩早早玩起电子游戏,看作是聪明的表现,是欣赏的态度”。

此外,他指出,家长过高的期待和溺爱的心理,对小孩成长影响很大。家长要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以及一些公益活动,“这对孩子健康成长很重要。6岁前的小孩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家长不要把教小孩多少知识作为第一事项”。

“小近视眼”多发 近七成受访家长指出是因为电子产品不离手

84.1%受访家长感到身边喜欢用电子产品哄孩子的家长多 - 2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我国未成年人近视近年来呈现多发、低龄化趋势。当前,在6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中“小近视眼”已经不少见。0-6岁是早期近视防控的关键期,儿童近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32名0-6岁儿童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视力完全正常的受访儿童家长仅有45.8%。电子产品不离手、长时间用眼不休息、近距离用眼被指造成儿童近视三大现象。73.8%的受访家长希望推行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建立和普及。

受访儿童家长中,孩子0-3周岁的占37.8%,4-6周岁的占62.2%。

仅14.4%受访家长能做到不给小孩玩电子产品

南昌90后宝妈凌莉的女儿一岁半,去医院做儿保时会定期检测视力,目前眼睛很健康。凌莉介绍,家里没有电视,唯一一个投影仪自从孩子出生后还没打开过,“也尽量不给孩子玩电子产品,平时多陪孩子读绘本”。

杭州80后妈妈毕婕的孩子4岁了,前不久刚带孩子去专科医院挂号验光,“视力还在正常范围,但远视储备明显不足了”。她说,孩子每天都玩平板、看电视,“每天会玩平板2-3次,每次20分钟。主要看早教类App,娱乐内容也看一些”。

南昌80后陶志源的儿子5岁了,上幼儿园中班。他坦言从来没有给孩子测量过视力,“觉得年龄小,没去专门测”。孩子每天学英语、看动画片,会看1个多小时的平板。

调查发现,孩子视力完全正常的受访儿童家长仅有45.8%,处于边缘近视的占28.7%。已经近视的占25.1%,其中轻度近视的占21.1%,中度近视的占3.3%,高度近视的占0.7%。交互分析发现,4-6周岁儿童中正常视力(38.8%)占比明显较0-3周岁(57.2%)偏低,边缘近视和轻度近视占比偏高。

儿童每天玩电子产品的累计时长有多少?调查显示,每天玩15分钟以内的占22.3%,15分钟-1小时的占47.9%,1小时-2小时的占10.8%,两小时以上的占4.6%。仅有14.4%的受访家长能做到不给孩子玩电子产品。进一步分析发现,视力完全正常的儿童中,家长做到不给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比例相对最高(24.7%)。

电子产品不离手被指为不利于儿童视力发展的第一大现象

“带娃一族都知道,平板是哄娃神器。很多家长安抚孩子,甚至自己平时带娃的主要方式,就是给孩子玩电子产品。我去医院,总能看到有家长在排队就诊,小孩子在旁边刷手机。”毕婕说。

湖北的程芸孩子即将上小学一年级,特别喜欢玩网络游戏。平时她会适当约束孩子,“但听不听还得看他自己”。在节假日期间,程芸不会限制,“想玩多久就玩多久”。她坦言,孩子有时半天时间都泡在上面,假期平均每天能玩两个多小时。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不利于儿童视力发展的现象?数据显示,电子产品不离手位列第一,69.8%的受访家长选择了此项。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谢立科表示,现在近视眼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呈现低龄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电子产品的使用。“现在在公共场所,不管是机场、高铁站、地铁站,大人小孩最普遍的共同动作就是看手机。电子产品里有大量能吸引小朋友注意力和兴趣的节目。我认为电子产品是导致我们近视发生率高、越来越低龄化的关键因素”。

北京的魏君有两个儿子,老大7岁,老二3岁,都近视了。他对记者说,特别后悔早早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很小就学习语文、英语,开启“鸡娃”模式。孩子也对电子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现在老大已经近视100多度了。

程芸觉得,长时间用眼在很多小孩中很常见,科学用眼知识不够。“有时我们开车出门,孩子还在平板上玩游戏,或者看漫画书。颠簸的场景对眼睛特别不好”。

不利于儿童视力发展的现象,63.8%的受访家长指出是长时间用眼不休息,51.4%的受访家长表示是长期近距离用眼,如看书画画,50.0%的受访家长感到是室外活动少。其他还有:不注意用眼场合,如乘车、室内昏暗时(43.2%),不良坐姿(33.2%),喜欢吃甜食(23.0%)。

谢立科指出,过度学习是导致一些低龄儿童近视的重要原因。“上星期还和一位朋友交流,现在很多学龄前的小孩英语已经达到了三级,能够背多首唐诗宋词。家长过多关注小孩的知识掌握,学习上抓得太紧也是视力下降的一大原因”。此外,他提到,室外活动时间少是近视形成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73.8%受访家长希望推行视力健康电子档案的建立和普及

“希望学校多督促小朋友们正确积极地做眼保健操,普及科学用眼习惯和用眼卫生,定期组织视力筛查。给孩子们提供更多更有趣的户外活动。前两天我看新闻,一所学校为了预防学生近视,专门在学校里养了十几只松鼠,引得孩子们下课就去看。增加了孩子们室外活动,保护了眼睛。这种方法就很棒。”凌莉说。

江西赣州的叶倩是一名高中教师,孩子上小学。她特别希望老师能少布置电子产品上的作业。“现在作业量减少了,但也经常需要半小时以上完成,很担心影响孩子视力,也怕他养成玩手机的习惯”。

叶倩希望鼓励未成年人视力检测机构的发展,“尤其是针对低龄儿童的常态化的专业视力检查机构。目前孩子检查视力主要去医院或者眼科诊所,前者挂号难、人多,后者担心不够专业”。她还希望,能够修建更多公共运动场所,让孩子们有更多锻炼身体、休闲的场所。

预防0-6岁低龄儿童近视,73.8%的受访家长希望推行视力健康电子档案的建立和普及,72.0%的受访家长认为要宣传家长重视儿童近视预防的重要性,66.5%的受访家长认为要提高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50.8%的受访家长希望儿保科加强儿童健康用眼知识普及。

在谢立科看来,防控近视是全社会的问题,应该“群防群治”。“国家、社会、学校、医院、家庭、个人都要有充分的认识”。他认为,要改变应试教育环境,将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心。“我招研究生、博士生时,成绩是次要的,我更看重学生的个人能力、研发能力,这远比纸面上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谢立科强烈希望媒体能够加强呼吁,提高人们对未成年人近视的重视,在社会上营造出人人防近视的氛围。“我发现好多小朋友觉得近视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要让小孩子们知道,近视是眼睛不健康了。从思想上树立正确认知很重要”。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