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9日 13.1°C-13.1°C
澳元 : 人民币=4.74
中央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少年包青天》里的恐怖剧情,看似摆乌龙,实则蕴藏科技革命!

2022-06-23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少年包青天》里的恐怖剧情,看似摆乌龙,实则蕴藏科技革命! - 1

在本世纪初火遍大江南北的古装悬疑剧《少年包青天》里,《血祭坛》堪称是个无比恐怖的单元:表面优雅的书院琴师,内心却藏着侉依族全族被杀的血海深仇。他在深山中精心设置“血祭坛”,叫当年几个为寻宝藏屠戮侉依族的“大人物”血债血偿。这悲怆的故事,以及整个过程里阴森森的画面与血腥杀戮,以及凶手与主人公包拯临终前痛苦的告别,都令观众们深感虐心。好多年轻些的观众,今天还把这段戏称为“童年阴影”。

《少年包青天》里的恐怖剧情,看似摆乌龙,实则蕴藏科技革命! - 2

而在《少年包青天》剧中,当这段“童年阴影”结束后,主人公包拯也根据侉依族世代流传下的民谣“山上山,白山抱千翠;水中水,黑水拥万红”,成功破解了“侉依族神秘宝藏”的真相。竟然是必须朝廷允许才可开采,对几位“大人物”来说毫无意义的“铜油”。这“为了没用的宝藏害人命”的故事,自然也让观众们唏嘘不已。

但很多观众看完这段后,也不解“铜油”是什么?很多朋友还把“铜油”当做了“桐油”,直到今天,“侉依族宝藏是桐油”的说法,依然在互联网上流传很广。放在真实的历史上,宋代也是中国古代桐油产业的大发展期。当时的四川、湖南、安徽等地都是桐油产地,桐油更被广泛用于制墨、造船、武器生产等领域,宋朝政府主管的“八作司”里,还专门有“桐油作”这一机构。确实属于宝藏级资源。

但虽然如此,把《少年包青天》里的“铜油”当“桐油”,还真是摆了大乌龙。

其依据,正是剧中关乎“宝藏线索”的侉依族民谣:山上山,白山抱千翠;水中水,黑水拥万红。这宝藏的特点,一是“水中水”,二是“黑水拥万红”。以桐树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桐油,显然与之不符合。契合这两个要点的,却是另一个重要战略资源:石油。

《少年包青天》里的恐怖剧情,看似摆乌龙,实则蕴藏科技革命! - 3

石油,在中国古代又被称为“石漆”“石脂”“猛火油”,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正式将其命名为“石油”。中国古人认识和采集石油资源的历史也有数千年。班固的《汉书》里就记载说“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讲的就是延安一带的石油资源。《后汉书》里更记载了玉门一带的石油“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的形态,这黑色石油浮于水中并燃烧的景象,恰和侉依族民谣里“水中水,黑水拥万红”的场面完全吻合,剧中宝藏,正是石油。

以这个意义说,为写好这一段“童年阴影”,该剧的主创人员,应该没少做历史功课。

而在《少年包青天》的背景年代——宋代。石油确实已成了重要资源。生活中,石油已被用于照明、制墨等多个领域。而在军事上,石油已是当时战场上的“大杀器”。当时已出现了以石油为燃料的“猛火油柜”,相当于今天的火焰喷射器,另外还有“火罐”“筒柜”等装备,战场上都是一烧一大片。此外石油中的沥青,也是制作火药时的重要配方。宋朝军器监还专门设有“猛火油作”,生产各类“石油武器”。

《少年包青天》里的恐怖剧情,看似摆乌龙,实则蕴藏科技革命! - 4

同样是在宋代,石油的需求量也极大。比如在北宋的西北边疆,当地驻军都常常挖掘纵横一丈多的大池子,用来储存石油。那这么巨量的石油,当年又是怎么开采的?同样是“侉依族民谣”里“水中水,黑水拥万红”这句,揭开了一个重要事实:在油井出现以前,中国古人想获得石油,主要靠在水边露天采集。

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记录了宋代陕北乡民采集石油的劳作过程,当地的石油大多产于水边,和泉水砂石一起流出。于是“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即当地乡民用野鸡尾毛把石油沾上来,然后存放到瓦罐里。《少年包青天》里那几位屠戮侉依族的恶人,倘若真的破解了宝藏秘密,也大概率这一套采集工序。

但这种采集方法,得到的油其实很有限。所以,这“神秘宝藏”背后,还藏着中国古代另一场重要的“科技革命”:从水边露天采油,到钻井采油。

《少年包青天》里的恐怖剧情,看似摆乌龙,实则蕴藏科技革命! - 5

严格来说,中国古人“钻井”的历史,比“露天采油”还要悠久:秦朝年间,蜀地的百姓就开始钻井采集井盐,这技术不但解决了西南内陆的吃盐问题,甚至还打出了天然气井。汉代时的“火井”(天然气井),可以用来煮盐,比欧美国家的天然气井早一千三百多年。唐代时的陵井,井口宽十多米,深近一百八十米,堪称当时世界顶级深井。

《少年包青天》里的恐怖剧情,看似摆乌龙,实则蕴藏科技革命! - 6

(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示意图,来自朝文社团队图书《了不起的中国军事》)

同样是在“少年包青天探案”的背景年代里,中国古代的钻井技术再次取得突破,出现了冲击式顿钻技术。这种以“机械提卤”“机械冲击”为方式的钻井技术,宋代时就能打出百丈深的井。原先藏在地底,只是和泉水一道流出的石油,这下终于给“打”了出来。《元一统志》记载,在沈括对石油做了精确记录的陕北地区,元代时已经出现了两口油井,每年能够产油五百多斤。“水边采油”的劳作景象,已被打井采油取代。

明清年间,中国传统的“冲击式顿钻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深三百丈以上的深井。清朝道光年间时,四川自贡地区,还出现了深1000米以上的“超级盐井”。由于井越打越深,许多口深井也出现了盐、油、水、气共存的景象,“钻井采油”自然也更普及。明朝正德年间,四川嘉州地区新开的盐井“偶得油水”,从此改为了油井。几十年后的明朝隆庆年间,明朝官府也在当地组织打了多口油井,开始官方采油。

《少年包青天》里的恐怖剧情,看似摆乌龙,实则蕴藏科技革命! - 7

以《本草纲目》记载,此时明代的石油业,已是“官司主之”。明代中后期的油井,已经遍布四川嘉州、眉州、青神、洪雅等地。当地出产的石油,既可以用做药物,还可用来照明。以石油为燃料的竹筒油灯,不但耗油量是普通油灯的一半,而且照明效果极好,在明清年间风靡一时。此外还可以用来煎盐。明清年间还出现了“煎炼”技术,用来给石油提纯。这在石油工业史上,也是重要一步。

这时的石油产量,也已远远超过宋元年间。清代的新疆塔成油矿,每天就可以产油二百多斤。而随着《天工开物》等科技典籍流传国外,中国的钻井技术也传到世界多国。传统的冲击式顿钻技术,也被近代西方多国改进,为近代石油工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少年包青天》里的恐怖剧情,看似摆乌龙,实则蕴藏科技革命! - 8

以这个意义说,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真正的宝藏,哪里是剧中恶人们想当然的金银财宝?却是这一段产业发展史里,弥足珍贵的核心科技。

参考资料:《世界石油工业大事记》《梦溪笔谈》《中国古代石油的发现和应用》《我国古代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应用》

作者:张嵚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