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4日 9.2°C-9.2°C
澳元 : 人民币=4.78
中央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红颜自古爱高髻:一袭青丝,一支琼簪,荡漾了多少伊人柔情?

2023-05-03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在我们现代社会,男性一般留短发,而女性习惯留长发。男性的短发习惯形成的时间并不久,也只有百余年的光阴而已。

但女性的长发习惯却保留了数千年,即使是如今这个多样化的社会,长发还是在女性群体中十分普遍。

女子的一头秀发一直以来被视为女性的一种骄傲,它是青春年华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中国人蓄发,绾发,为此发明了种种发式。同时,为了增强发髻的美感,以及更好的固定各式发髻,人们又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发饰。

在千百年的流传之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展现出来的女性发型发饰文化,为我们直观的了解,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一个窗口。

在不同的时期,女性的发型、发饰文化的差异有多大?它们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一、青丝蔓蔓,惊艳了多少韶华芳年

人类蓄发并绾发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当时的古人类已经会留简单的发髻,并且,在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现,人们还用玉、石、骨等材料磨制各式各样的发饰。

尽管那个时候的加工工艺十分落后,制作出来的发饰精美程度与后世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正如那句话所说:从零到一的意义,远大于从一到一百。

在先秦时代,随着人类逐步走进文明社会,人们的审美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因此形成了变化多样的发式文化。

在当时,人们之所以喜欢蓄发,是和神灵崇拜有关的。当时的人们崇拜自然,同时也对生命满怀敬畏之心。

因此对于人身体上的毛发十分重视,认为这些东西得之于天,以后也要还之于天。

在当时,一个人要是被剃掉了头发,那这个人要么是一个疯子,要么就是因为犯罪而被施以刑罚。

既然蓄发,就要考虑怎么打理头发。中原民族是不允许披头散发的,当时的一些周边民族,比如古越人,就有断发纹身的习俗。

而在中原人看来,只有野蛮人才会这么做。因此,中原地区的居民大多会打理自己的头发,在商代的时候,人们习惯性的留辫子,这种发式不分男女,都可以使用。

商代妇好墓出土的一个玉人,就留有长辫,但辫子不是垂落下来的,而是盘在头顶,再用一个冠箍住,这个冠也没有顶,就像一顶生日礼帽。

也有的妇女会将头发做成前后两个发髻,前面的高挺,后面的略小。而有的女性,两鬓秀发会垂肩上卷,再在头上戴一顶无檐冠。

到了周代乃至春秋战国时期,妇女的发式仍以发辫为主,而在具体的辫法上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将长辫结环,有的人喜欢将其下垂,当时也已经出现了双辫。

甚至于说,有的人会觉得辫子还不够长,因此会再接一段假发,以使发辫可以垂过膝盖。

关于秦汉时代的发式,有大量的出土陶俑及壁画为例。至于秦朝,目前了解最多的是男子的发髻,毕竟有几千尊兵马俑提供参考。

女子的发式在汉代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出现了名目多样的发髻,比如飞天髻、同心髻、缕鹿髻、三圆髻、九鬟髻、十二鬟髻等。

飞天髻是一种高耸的发髻,要将头发挽到头顶,再分成多股,挽成弯曲的环。

而缕鹿髻就是一层层如同轮子一样,从上到下,一层要比一层大。九鬟髻和十二鬟髻就是将头发梳成多个环,这一发式在当时比较受青年女子的欢迎。

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百花髻,这种发髻的造型如同花朵一样,因此得名。还有螺髻、反绾髻,螺髻起源自佛教,而反绾髻是一种将发髻从后往前绾的发式。

隋唐时期的发髻种类也不少,比如高髻、盘桓髻、蝉髻等,这几种发髻都传承自前代。

而隋唐时期创新的发髻有凌虚髻、祥云髻、归秦髻、乌蛮髻、百合髻等十多种发式,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已经无从知晓这些发式究竟是怎样一个模样了。

两宋时期,礼教再次得到国家的重视,各等级的人都要按照一定的规范来穿着衣物,使用发式、发饰。

此时,有一种发式,是女子用布帛将发髻包住,称为“包髻”,再在布帛上扎结花形。

此外还有盘福龙髻、双蟠髻、鸾髻等一些具有宋代特色的发髻,而二丫髻、三丫髻是专门为女童设计的。

明朝的时候,发式比较单一,比较典型的是一窝丝,也就是将头发直接盘在头上,可以再加一个网兜将头发兜住,这个网兜叫做“瓒”。

明代的女性还喜欢在头上戴狄髻,这里的狄髻其实并不是一种发髻,更像一种发冠。

狄髻起源于宋代,由特髻和冠子发展而来,一般用金丝、银丝、马尾、篾丝、头发或者纸等材料编制而成,在外面覆盖着一层黑纱,形状有点像圆锥,用来罩在头顶的发髻上。

狄髻在明代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穿戴的,只有已婚妇女才能使用。

清朝的汉族妇女的发髻种类大多沿袭自明代,比较典型的是回心髻、垂髻。

其中的垂髻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其方法是将头发垂在脑后,再在末端挽成一把,结成一个髻。

只不过,汉代的时候这种垂髻是梳在背后的,而明清时期是垂在颈后或脑后。而在明清时期,往往只有老年妇女才会梳这种发髻,直到现代,这种发髻仍然存在。

二、步摇徐徐,芳华总是风情浓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人类社会组织的演进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的祖先逐渐学会了怎么将头发盘束起来,而想要保持这种造型,就要有一定的工具辅助。

最早的时候,人们是用树枝来固定头发,这是后来的发饰的起源。

随着手工工艺的进步,人们已经不再使用树枝来固定头发,此时出现的是用石、骨做成的磨制发饰,以及用羊毛、麻等材料做成的头绳。

最早出现的发饰是笄,到后来,簪和钗也陆续出现。笄是用来插住帽子或头发的饰物,最开始人们使用的是骨笄和蚌笄,后来出现了石笄和玉笄,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笄。

中国出土的最早的笄来源于河姆渡遗址,这说明中国的发饰文化发源非常早。

在我国古代,男子在成年之后要进行加冠,以标志其成年,而女子的成年标志就是及笄,一般情况下,女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要行及笄礼,之后就可以嫁人了。在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笄逐渐被簪所取代。

钗是一种有两个分支的首饰,形状类似于叉子,一般是用两个金属丝绞成一股,在结尾处还要用流苏来进行装饰,是从发簪演变而来的一种首饰。

《后汉书》曾说:“古人助蚕,戴玳瑁钗”,古人最为看重的就是装饰有玳瑁的钗子。

在古代,宫廷贵妇还会使用一些精美的头饰,比如华胜和步摇。华胜是一种首饰的称谓,这里的胜的含义就是妇女所使用的首饰,而华通花,合起来意思就是花形首饰,这种首饰的造型非常的华丽。

汉代的妇女喜欢在华胜上粘贴翠鸟的羽毛,这项工艺就叫“点翠”。

而步摇也是中国的传统首饰,因为这种首饰在戴上之后,一走路就会晃动,因此取名为步摇。《释名·释首饰》写道:“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

这种首饰一般都是用黄金制成,做成凤凰、蝴蝶等动物的造型,加上流苏吊坠,然后在上面点缀各种宝石和珍珠,其造型繁复,造价不菲,这就注定这种首饰大多数时候只能是古代贵族身份的象征。

此外,早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形成了在头发上插梳子的习惯,在中国古代有两种形制的梳子,一种就是普通的梳子,另一种叫篦子。

梳子与篦子在外形上乍一看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在梳齿上,篦子要更细密一点。

因为细密,所以篦子的清理效果好,往往被用来刮除头发里的头屑和虱子。但同时,篦子也是一种装饰品,被用来固定发髻,而且往往这种篦子的制作工艺都十分讲究,成品比较精美。

一般而言,梳和篦都是用竹木材料制成的,而从古至今,人们使用过的材料包括并不仅限于石、骨、玉、象牙、金、银、犀牛角等材料。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篦子的形状主要都是马蹄形,在隋唐时期,流行梯形的篦子,而宋以后,又以半月形为主。

在梳篦之外,还有额饰。这种饰品装饰在额前,起一个压发的作用。额饰的起源同样很悠久,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也是用骨头和贝壳等材料制成的。

到后来,出现了金、铜、犀角等不同材料的额饰。变化最大的是明朝,这时候的额饰演变成了额帕,额帕就是用乌绫纱制成的丝巾。

使用的时候,用额帕从额前系到脑后,包住额头和前顶的头发。

额帕不一定就是单调的一块布,上面也可以通过添加装饰增强美观性,在增添便利的同时也能满足妇女的爱美心理。

在三代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冠服制度,出于对仪容的重视,发式和发饰得到人们较高的关注,都在走向精致化。

越往后发展,各种发髻的样式就越丰富,发饰也越来越精致。直到隋唐时期,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

唐朝时期的女子发式及其装饰是最丰富的,不仅是前代的成果得到继承,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唐朝以后,由于封建社会的思想状态趋于保守,发式及其装饰文化也没能产生突破性的发展。

在清朝时期,由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国的发式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整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历史悠久的发式文化不仅在古代社会熠熠生辉,同时也影响了我们当代人的生活。

只不过,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现代女性的发式及其装饰文化趋于简洁,并因为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更为丰富的风格特征。

发式及其装饰文化的演变,反映出的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与一个民族的审美特征,其越是丰富多样,越说明一个社会的进步。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综述》

《浅谈中国古代首饰的演变及发展》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