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4.8°C-4.8°C
澳元 : 人民币=4.83
中央海岸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中国经济“凛冬将至”?(组图)

2023-08-23 来源: hk01 原文链接 评论3条

本文转载自hk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经济步入放缓 40年飞升期恐告终》、《「对未来没什么期待」:在经济困境中挣扎的中国人》、《就业形势严峻 中国青年夜不能寐》、《中国的经济危机有多可怕》……这是国际媒体连日来针对中国经济状况的报道,诸如此类的悲观论调还有很多。随着中国青年失业率高企不下、房地产龙头企业接连暴雷、一系列政策工具兼不起实际作用之后,这样的悲观情绪开始加速蔓延,美国总统拜登甚至将中国经济视作一颗「定时炸弹」。

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中国经济“凛冬将至”?(组图) - 1

面对这样的境况,人们不禁要问: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狂飙突进之后,中国经济真的「凛冬将至」了吗?在疫情三年之后的今天,全力拼经济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早在今年6月,《香港01》即在《清华教授呼吁警惕打仗思维 「全力拼经济」的关键是什么?》

一文中,引用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的观点,指出全力拼经济的重点在稳预期。按照孙立平的说法,「现在人们经常在讲一个词,预期。可以说,这是一个真正的症结。预期是什么?是对外部环境的感受和反应,是对未来的某种想象。为什么很多人节衣缩食减少消费?为什么一些本来很想干事情的企业家不愿做长远的规划和投资?是因为心里不踏实。所以,要走出经济疲弱的状态,关键是要营造一种让人踏实的营商环境,营造一种让人踏实的生活环境。怎么才能营造这样的环境?正常、平和、稳定、明确、弹性,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中国经济“凛冬将至”?(组图) - 2

2010年12月5日,清华大学教授教授孙立平出席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VCG)

官方也知道要营造一种让人踏实的营商环境,所以不仅在大小会议和各种场合喊话民营企业和对外资的肯定,还接连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官方也知道要营造一种让人踏实的生活环境,所以面对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涉事部门都尽可能及时回应,并不断从「总体账」和「长远账」的维度稳信心、稳预期。诸如此类的举动,在效果层面却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经过疫情三年的消磨,中国社会面临很大的信任危机,尤其是公信力危机。加之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形同两个平行时空,这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危机,并导致官方对社情民意的把握极其有限。

作为「中国通」的美国人龙安志在其著作《朱镕基传》中,多次谈到朱镕基所强调的对社会心理的把握。龙安志说,当他问朱镕基总理在他做出那些重大的经济金融决策时,在做最后决定的那些关键时刻,他在考虑些什么?朱镕基回答道,「我认为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尤其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最重要的是有强大的核心力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的12.5亿人民对党有信心。因此,在任何艰难时期,我们的决定都能得到实行。每个人都知道,在经济学中有社会心理学效应,也叫『羊群效应』。如果人们对你的决策失去信任,即使是正确的决定也很难实施。因此,中国目前的决策层全面估量各个方面,分析、比较,在做出政策决定之后,全党全国人民都必须支持它的实施。如果我们担心这个政策有缺点,今后可以调整,进一步完善。这一点给我印象最深。如果人们怀疑你的政策,即使它是对的,也很难实行,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中国经济“凛冬将至”?(组图) - 3

龙安志。(香港01)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朱镕基于2002年11月在香港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访问,期间朱镕基出席特区政府举行的欢迎晚宴,并在晚宴上发表讲话。在讲话中,朱镕基再次谈到了对社会心理和脉搏把握的重要性。「我记得1998年的时候,美国克林顿政府的副总统戈尔(其实他最近到过香港),他见我,他说:『听说你很崇拜Mr. Greenspan(格林斯潘,时任美联储主席)。』我听了,我不太高兴。我说,『我很尊敬Greenspan先生,我愿意向他学习,但是他在美国干得很好,到中国来不一定干得比我好。』」紧接着,朱镕基表达了自己的底气所在,「我因为在中国搞经济半个世纪多了,50多年了!我对于中国经济的每一个脉搏的跳动,我都还是听得出来的。」

听得出来每一个脉搏的跳动,才能更好的研判民心、民意,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当民心、民意从具象走向抽象,当「人们怀疑你的政策」,再多的刺激恐怕也很难取得实效。

另一方面,虽然疫情结束了,但社会面很多「物力隔离」并没有彻底清除,反倒形成了某种路径依赖,这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化、弹性化。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吕德文日前在《大学之大在开放》一文中,重点谈了高校自疫情以来的封闭管理情况。作为长期关注基层治理的社会学者,吕德文延续了其一贯单刀直入的风格,在开篇即写道,「今年以来,由于国家的疫情管控已经放开,学术活动也多了起来。笔者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天津等诸多高校集中的城市,都有学术活动。这些城市的几乎所有高校,都还在采取封闭管理措施,每到一所高校访问,都要预约。外面的客人可以预约进校,本地的市民却无权出入。」

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中国经济“凛冬将至”?(组图) - 4

疫情结束后,中国多数高校依然保持着疫情期间的封闭管理模式。(视觉中国)

在正文中,吕德文提到,「这就造成了一个奇观:大学已经不是市民的大学,不是城市的大学,而是少数人的大学。」「其实,问题何止于此?现如今,最严峻的问题是,城市和大学已经隔离了。」「这些物理隔离,隔离不仅是空间,还是人心。」「高校成了『禁地』,公共部门成了『重地』,这个城市还有何活力可言,社会还谈什么平等?」

叩问之外,吕德文还在文章最后建言献策,「高校还是要有点社会责任感。现如今,各个高校都在强调自己的社会服务功能。各个高校还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最实在也最可行的社会服务,不是为城市产业发展转化多少成果,为城市治理提供多少智力支持,而是开放校园,让大学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大学之大,不在大楼,在大师,也在开放。城市不设防,大学要开放,人心才自由,社会才有活力。」

事实上,不只是高校延续了疫情期间的封闭管理模式,很多公共部门也在疫情之后成了严防死守的「重地」。最为典型的,便是天安门广场。时下正值暑期,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北京旅游,天安门广场便是必打卡地,可现如今,天安门广场不仅需要提前预约才能进入,而且层层加码的安检让人精疲力竭,广场四周的层层围栏,隔绝的,同样是人心,以及一个刚性的而非弹性的社会。

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中国经济“凛冬将至”?(组图) - 5

天安门附近街道的层层防护栏。(香港01)

所以当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全力拼经济时,公信力的重建、社会互信的重建,以及回归一个弹性的、正常的社会样态,更不容低估。因为这不仅关乎拼经济的实际效果,也关乎我们究竟能走多远。

本文转载自hk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3)
任沫末
任沫末 2023-08-23 回复
苦心经营的中国企业家们遇到了这样的困境,真的令人愤怒和心痛。
攸攸wo馨
攸攸wo馨 2023-08-23 回复
近期的中国经济状况确实令人堪忧,特别是青年就业问题
_yukia
_yukia 2023-08-23 回复
这些悲观的论调让人心情沉重,希望中国经济能够重新恢复活力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info@sydneytoday.com 商业合作: business@sydneytoday.com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news@sydneytoday.com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